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寶島一村」-眷村的哀與樂



昨晚到國家戲劇院看了由王偉忠和賴聲川合作,以空軍眷村為背景所編寫的寶島一村,眷村是台灣一個奇妙的歷史存在,大批因戰爭來台的軍隊官兵,擠進了散落在台灣各地的這些小小木造、磚造村落,這些村落的命名往往隱含著極為嚴肅的期待,共和新村、民族新村、中興新村……

這齣戲,對我來說也像是一個新體驗,雞犬相聞的眷村生活和外面隨著歷史不斷變化的世界,牆裡,可能還望著委員長的照片流淚,牆外,他們心中的山河已經再也回不去了,眷村像是自成一個天地,奇怪的是,似乎每個眷村都會有那樣一棵大樹,退休的官兵們,坐在樹下,討論著當年的戰爭,想念著自己早已變樣的家鄉。

故事主要是圍繞著三個家庭展開,來自北平的趙家一家人,娶了個台灣老婆的山東老兵老朱,還有獨身一人的上海周寧,各自帶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眷村故事,我不打算著墨太多劇情,但我覺得這齣戲的確呈現出了眷村的一種氛圍,和因為這種特殊氛圍被封存的那些期待和故事,還有被時代捉弄的這些人們,但除了忠實的去反應出一些眷村的生命體驗之外,我覺得在對眷村和外在世界的連結和變化,陳述不是非常深刻,第一代來的人,從離家、想回家,到一住四十多年成為他的家的過程,我還可以稍稍感受到,但第二代呢?除了刻劃出眷村裡成長的記憶,到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盡了代替或帶著年邁的父母回到家鄉的責任,我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們是否有其他更深刻的掙扎或認同的議題,不過畢竟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棘手,可能不加以強調也是一種做法。

我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我的家族早在1949年之前的很多年,就已在台灣生根,我沒有像他們那樣、顛沛流離,親人相隔海峽的生命體驗,我的長輩們也從未懸念著那樣的鄉愁,是否因為這樣,對我來說,這齣戲總還是隔著一層紗?

其實我家旁邊就有一個眷村:民族新村,也的確有一棵這樣的大樹,我家開幼稚園,附近不少眷村小孩都是在我家讀書,那是一大片緊密相鄰的的小小房屋,牆上有一大片的珊瑚藤花,每到夏天都會開出粉紅色的花海,眷村口有個暗暗的雜貨店,我總是在那裏買統一麵和維他露汽水,聽說眷村裡也住著一位將軍,雖然坦白說,我的兒時生活和眷村子弟並沒有太多交集,但眷村的確是我回家途中的一片難忘的風景。

這次回家,發現那一大群小小緊密的房屋,人都空了、走了,聽說是要拆了。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心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其實,我真沒料到我的眼眶會這樣微微地酸,兩個小時,我被不斷襲來的青春回憶,沖到了記憶的沙灘上。1994,彰化,電影開頭的字幕,逐漸把我帶回了「那些年」…

台灣中部夏天的太陽是暖暖不刺眼的,巷口冒著香氣的彰化肉圓老攤和冰冰涼涼的木瓜牛奶,彰化市不是個會湧來大批旅行團的地方,小巧、平靜,沒有大批人潮的觀光夜市,但這些小吃老店多年來一直維持著令人熟悉的好味道,寧靜地在小巷裡認真地美味,成為彰化人生活記憶的一部分。

八卦山大佛的殭屍傳說,是每個七年級前段彰化人一定共有的回憶,想起來有些好笑但又令人懷念那樣的單純天真,小學生們會互相繪聲繪影著討論著有關殭屍的種種,奇怪的是,這樣的傳言好像僅限於學生間,我家就住在八卦山上,偌大的庭院和樹影,晚上總是顯得特別恐怖,這樣的傳說讓我非常害怕,同學還煞有介事的叫我跟家人說要避一避,有一次在晚餐餐桌上,提起勇氣問大人有沒有聽到八卦山上有殭屍的事,結果當然是被罵了一頓。

港星和日本藝人當紅的年代,書店裡擺著四大天王、木村拓哉的小卡,房間裡貼著他們的海報,路上有一堆摩托車擋泥板都會出現酒井法子的臉。

高三的時候,暗戀坐在補習班隔壁的那個男孩,硬是不搭只要20分鐘的火車,跑去搭要50分鐘的公車,每次補習下課後,在公車站牌期待他的出現,只為了跟他一起搭同一班102回家,還在媽媽詢問時,理直氣壯的說我比較喜歡搭公車。

九二一地震,我在台中的宿舍,高三了,睡覺前我還在擔心隔天的模擬考,我還記得曾哭著打電話回家說怕考不上國立大學,我睡在上鋪,睡夢中被劇烈的地震搖醒,躺在床上嚇到無法動彈,印象中,窗外的月亮竟散發著紅色的妖異光芒,大家倉皇逃離,那一晚整個台灣好像都突然暗下來了,通訊也全面中斷,在那個手機在高中還不普及的年代,同學們依偎著彼此,聽著收音機傳來的各種消息,因為擔心家人而哭泣,在籃球場上度過了一夜。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進電影院之前我以為這是一部純愛電影,就像《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一樣,但看了之後才知道,愛情,其實不是重點,我覺得九把刀想說的,其實是那無可替代的青春。

也發現,當我看完電影,一提筆,想寫的不是影評,寫的都是自己的青春。
我們都曾年輕過,傻傻地為某些事情執著、憂慮、心中有一塊地方被觸動過,柯景騰說:「我希望這個世界能因為我有一點點改變…而我的世界,不過就是妳的心。」我們都經歷過那樣懵懂的歲月,那時候我們的世界很小,心很純粹,不知道該為了甚麼其他的事情憂傷煩惱。

「新婚快樂,我的青春」。只要我曾經有過一段那麼閃亮的青春回憶,就夠了,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就是徒勞無功的啊!可是只要那些事存在過,就夠值得。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影評: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
這絕對是一幅讓人一見難忘的作品。
藝術史上,並未真正記載維梅爾筆下這位少女是誰,她微微傾斜著的側臉,光線灑在臉頰上,眼簾半垂,懷抱著些許遲疑和幾分期待,回頭凝望著,耳旁鴿蛋大小的珍珠耳環和他晶亮的眼,一起將畫面點綴得嬌柔欲滴。任何人都會想問,她是誰?她腦海中在想什麼?

從一幅畫虛構而出的小說所拍成的電影,的確在人意料之外,畫家通常接受贊助人的委託畫作,卻突然因家中女傭的出現開始自行作畫,而贊助人垂涎女傭美色要求與女傭同時入畫,畫家卻委婉拒絕,只願意為贊助人畫女傭單獨的畫像,也同時藉此滿足自己想以女傭為作畫對象的私心,只向錢看,被畫家規定不准進畫室的女主人,因女傭和畫家之間越來越明顯的曖昧,妒意不斷上升,畫家要求女傭幫他調顏料,整理畫室,買顏料,甚至在女主人認為珠寶被女傭偷走時,衝進自己女兒房間找到珠寶,這一切看在女主人眼中,都越加記恨女傭,直到最後知道畫家要求女傭戴上女主人的耳環讓他作畫時,徹底崩潰,大聲哭喊出:「為什麼你不畫我?!」整部片中雖沒有許多激烈的床戲,但強烈的情感、情慾卻滾滾地流竄著,女主人對女傭和自己丈夫的恨,畫家贊助者看上女傭後想要占有她的慾念,以及畫家和女傭之間情感上互相拉扯,肉體上互相吸引卻又苦苦忍受,兩位演員在收放之間把那樣苦澀灼燒的慾望表現得入木三分,讓觀眾也禁不住坐立難安。

畫畫這件事,要求長久的凝視和觀看,而注視,即使是這樣靜態的動作,卻可以傳達強烈而張狂的欲望,在一次又一次被凝望的過程中,她漸漸把自己的心給交了,而他的眼神無數次地在畫布和她之間來回穿梭,在作畫之外,那眼神中又有甚麼呢?從小看過父親作畫,即使貧苦但她卻是領悟力頗高的,因為出身貧寒只能被困縛於女傭的粗重工作中,但是是因為他,她才看到了雲朵的色彩變換,在美麗的各色顏料和亞麻子油的香味中,是她卑微的人生中一個小小的幸福出口,而畫家看到了她不願示人的長髮,就好像偷窺了她赤裸的慾望一般,但女傭看著畫家和女主人的嬉鬧調情,清楚地知道自己以為的那個畫室裡小小的幸福只是妄念,真正可靠的未來只能寄託在喜愛她的屠戶Peter身上,於是她只把那樣的奢念留在她回頭的眼神中,在畫中人的眼神裡,讓我們不斷猜想。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