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到國家戲劇院看了由王偉忠和賴聲川合作,以空軍眷村為背景所編寫的寶島一村,眷村是台灣一個奇妙的歷史存在,大批因戰爭來台的軍隊官兵,擠進了散落在台灣各地的這些小小木造、磚造村落,這些村落的命名往往隱含著極為嚴肅的期待,共和新村、民族新村、中興新村……
這齣戲,對我來說也像是一個新體驗,雞犬相聞的眷村生活和外面隨著歷史不斷變化的世界,牆裡,可能還望著委員長的照片流淚,牆外,他們心中的山河已經再也回不去了,眷村像是自成一個天地,奇怪的是,似乎每個眷村都會有那樣一棵大樹,退休的官兵們,坐在樹下,討論著當年的戰爭,想念著自己早已變樣的家鄉。
故事主要是圍繞著三個家庭展開,來自北平的趙家一家人,娶了個台灣老婆的山東老兵老朱,還有獨身一人的上海周寧,各自帶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眷村故事,我不打算著墨太多劇情,但我覺得這齣戲的確呈現出了眷村的一種氛圍,和因為這種特殊氛圍被封存的那些期待和故事,還有被時代捉弄的這些人們,但除了忠實的去反應出一些眷村的生命體驗之外,我覺得在對眷村和外在世界的連結和變化,陳述不是非常深刻,第一代來的人,從離家、想回家,到一住四十多年成為他的家的過程,我還可以稍稍感受到,但第二代呢?除了刻劃出眷村裡成長的記憶,到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盡了代替或帶著年邁的父母回到家鄉的責任,我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們是否有其他更深刻的掙扎或認同的議題,不過畢竟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棘手,可能不加以強調也是一種做法。
我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我的家族早在1949年之前的很多年,就已在台灣生根,我沒有像他們那樣、顛沛流離,親人相隔海峽的生命體驗,我的長輩們也從未懸念著那樣的鄉愁,是否因為這樣,對我來說,這齣戲總還是隔著一層紗?
其實我家旁邊就有一個眷村:民族新村,也的確有一棵這樣的大樹,我家開幼稚園,附近不少眷村小孩都是在我家讀書,那是一大片緊密相鄰的的小小房屋,牆上有一大片的珊瑚藤花,每到夏天都會開出粉紅色的花海,眷村口有個暗暗的雜貨店,我總是在那裏買統一麵和維他露汽水,聽說眷村裡也住著一位將軍,雖然坦白說,我的兒時生活和眷村子弟並沒有太多交集,但眷村的確是我回家途中的一片難忘的風景。
這次回家,發現那一大群小小緊密的房屋,人都空了、走了,聽說是要拆了。
這齣戲,對我來說也像是一個新體驗,雞犬相聞的眷村生活和外面隨著歷史不斷變化的世界,牆裡,可能還望著委員長的照片流淚,牆外,他們心中的山河已經再也回不去了,眷村像是自成一個天地,奇怪的是,似乎每個眷村都會有那樣一棵大樹,退休的官兵們,坐在樹下,討論著當年的戰爭,想念著自己早已變樣的家鄉。
故事主要是圍繞著三個家庭展開,來自北平的趙家一家人,娶了個台灣老婆的山東老兵老朱,還有獨身一人的上海周寧,各自帶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眷村故事,我不打算著墨太多劇情,但我覺得這齣戲的確呈現出了眷村的一種氛圍,和因為這種特殊氛圍被封存的那些期待和故事,還有被時代捉弄的這些人們,但除了忠實的去反應出一些眷村的生命體驗之外,我覺得在對眷村和外在世界的連結和變化,陳述不是非常深刻,第一代來的人,從離家、想回家,到一住四十多年成為他的家的過程,我還可以稍稍感受到,但第二代呢?除了刻劃出眷村裡成長的記憶,到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盡了代替或帶著年邁的父母回到家鄉的責任,我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們是否有其他更深刻的掙扎或認同的議題,不過畢竟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棘手,可能不加以強調也是一種做法。
我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我的家族早在1949年之前的很多年,就已在台灣生根,我沒有像他們那樣、顛沛流離,親人相隔海峽的生命體驗,我的長輩們也從未懸念著那樣的鄉愁,是否因為這樣,對我來說,這齣戲總還是隔著一層紗?
其實我家旁邊就有一個眷村:民族新村,也的確有一棵這樣的大樹,我家開幼稚園,附近不少眷村小孩都是在我家讀書,那是一大片緊密相鄰的的小小房屋,牆上有一大片的珊瑚藤花,每到夏天都會開出粉紅色的花海,眷村口有個暗暗的雜貨店,我總是在那裏買統一麵和維他露汽水,聽說眷村裡也住著一位將軍,雖然坦白說,我的兒時生活和眷村子弟並沒有太多交集,但眷村的確是我回家途中的一片難忘的風景。
這次回家,發現那一大群小小緊密的房屋,人都空了、走了,聽說是要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