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閱讀:《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吃東西的人必須明白,我們怎麼吃,就決定了世界怎麼被使用。

本書是芭芭拉金索夫和他的夫婿史蒂文霍普,一家人一起進行的一場『有意識的吃』的計畫,她們搬到鄉間,決定自己開始務農生活,自己種植作物、養火雞,並力行購買在地生產的當季食物。

當人口湧進都市生活,當產業型態慢慢轉向工業和服務業,我們吃的東西漸漸和我們的生活環境脫節,他們可能遠從幾千里之外運送而來,留下許多碳足跡,我們受的教育,大多期待你走進辦公室,做著不用沾染泥土的工作,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是以甚麼樣的形態在自然中存在著,又或是他們的生命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成為我們盤中的食物,我們和土地和生命的連結變得逐漸薄弱。

雖然她們自己耕種,但是別誤會,芭芭拉並沒有成為一個農夫,他的本業仍是作家,比較幸運的是他可以選擇在家中工作,書中包含了幾個面向:
1.在地及當季飲食,學習吃在地的食物,可以減少許多運送食物所需要消耗的能源。
2.有機飲食,現在許多大企業也推出有機食品,並有大規模合作的農場,這樣的選擇並沒有不好,但她更珍惜與自己周遭農家的互動經驗,他親眼看到她們如何照顧那些動物和植物,他說:『這些小農家也許因為費用的關係無法負擔有機認證的金額,但跟農人買食物的人都認識他,看過他的農場,這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3.重新認識食物的自然狀態並學習感激,芭芭拉並不是素食者,但他只吃自由放養的動物,那是因為他不認同某些大規模養殖場所給予動物的環境。

4.自己動手製作食物,以達到貫徹自己的飲食哲學,並享受過程中所帶來的美好生活,夏天,番茄收成時,她們把一箱箱吹彈可破的紅色番茄做成醬裝罐儲存起來,做為嚴寒冬天的儲備糧食,這是夏季的大事,那是勞動著而喜悅著的家庭紅色慶典。

我們大部分人無法像作者一樣做到有土地自耕,但也許可以小規模地種點青菜或香草植物,試著支持在地的且值得信賴的小農,自己挑選好的食物,並時時記得我們吃的食物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代表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台灣的農夫市集地圖,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