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邂逅



近日剛遷居,一日夜裡獨行,轉進回家的那條小巷,就見一抹黑色的小身影端坐在巷子中央。黑黃晶亮的眼睛緩緩開闔,直盯住你,自有一股冷然況味,一身全黑,靜定自如,我被他那態度震懾住,停下前進的腳步,與他相望凝視數秒,認定他是不可親近的。

一走近,那烏黑雕像卻甩抖身子,把自己拉成一張弓,又微微一甩,抖下一身冰冷,化成一脈柔韌纏繞的無邪菟絲花,百般天真似地,輕聲喵喵叫著,喉中輕輕地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在我腳邊轉來繞去,小小的身軀和溫度貼近,一圈又一圈轉繞回頭,拉住了繼續往前進的腳步和心裡的思緒。

手撫過貓兒輕輕拱起的背脊,受寵若驚地,真是,這野生的貓兒,是真的在一轉瞬間卸下了心防?人總是這樣的,對難以掌握的對象,一對你出乎意料的好,就特別受吸引,莫名地想掏心掏肺,就是去感受那種片刻的溫存,也令人開心。

蹲了一陣,驚覺到自己這未曾預期的停留,而夜已經深了,我站了起來準備離開,他抬頭張望,歪頭思索了一下,像是對我的離去發出疑問,我畢竟心裡貪戀這美好,還是依依不捨地回頭看著他,遲疑的腳步欲走還停,他只略停了一下,就柔軟無聲的跟著往前走。

我回頭望,他也回看著我,我走走,他也走走。

一路這般纏綿地走到了公寓大樓門口,我想,該告別了對吧,世間美好哪有長久的呢,我不是他的誰,他也有自由的一片天,這萍水相逢也該到了盡頭。
我走到門前,掏出鑰匙準備開門,他端坐在馬路上,依然用慵懶毫不在意的姿態,誘惑著你,舔舔手,聳聳肩,四處張望,像沒他的事一樣,偶爾看你一眼。

不經意的誘惑最是驚人地有力量。到這節骨眼,心已經完全被擄獲了,腦中開始不由自主、無法控制地飛快閃過許多念頭。他真是野貓嗎?有主人嗎?我能帶他回家嗎?他願意跟我回家嗎?!瘋狂和理智的聲音同時出現,你不能養他,你從來沒養過貓,你沒有空,室友不會同意的!我知道我不能養他啊,可是他好可愛,不行,你傻了啊,你要理智,不要隨便沖昏頭!

這內心天人交戰,像是一見鍾情的情人在別離時還滿心掛念,不想移動腳步前進,一如既往地,理智插上了勝利的大旗,我整理腦中的傻主意,一一擊破並加以反駁,戳!戳!戳!一個泡泡也不留,可是那掛念又止不住,伸手摸索提袋中的鑰匙,不時還分心注意著貓兒是否還端坐在那兒,捨不得就要這樣讓這場邂逅畫上句點,好不容易狠下心了,轉過身了,心眼裡卻還在張望。

我拿出鑰匙,準備開門。

一試,沒有平常清脆自然的聲響,悶卡了個動彈不得。
再試,還是不行,不契合的齒槽粗嘎作響。
貓兒好奇了,走近了一點,用天真的眼光望向我。

我慌了,怎麼了?鎖換了?早上出門不是還好好的?難道今天這裡發生了什麼事?讓房東不得不換了鎖?更多奇怪的想法在腦袋裡飛過,無奈之下,想到室友應該已經回家,打了電話回去搬救兵。他只奇道:怎麼會?我回家時還好好地沒問題啊?不管如何,還好他在家,眼前的問題先解決了。

我回頭看貓,他似是感到無聊了,注意力已不在我身上,剛剛彼此溫柔的互動好像已經消失無蹤。心想算了,由他去吧,一陣訥訥的失落,卻還是望著他的。

我靜靜等著室友給我按開眼前的大門,一等,卻等到了個毫無動靜,突然覺得事有蹊蹺。把心思移開了那吸引人注意的小東西,回到自身周遭,退後一步仔細地看了一看,你看看,這門牌數字……似乎不是我熟悉的那組啊?!這不是我家門口?哎呀,這才大夢初醒般的往下一棟一模一樣的舊公寓走去,拿出鑰匙一開,很好,毫無疑問、安份守己,喀的一聲,大門開了,那麼地理所當然,毫不費力。

我呆了一呆,清醒的世界又喀拉喀拉的運轉了起來,突然不能理解自己剛剛鬼迷心竅的可笑行徑,這時,惱羞成怒的小小聲響跳了出來: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呢?讓我心盪神馳的那傢伙呢?讓我一步一回頭,以致於忘記了我自己的傢伙呢?他現在在何處?他跑到哪裡去了,探頭回巷子一看,他已經頭也不回地遠去,依然用那柔軟無聲的美好身段。

媚惑人心的美麗身影。

回到家中,向室友把這蠢事說了一說,他告知那黑貓是早有人家的,只是常在外面出沒。一切真相大白了,早有歸處的貓,早有人牽掛照顧的你,怎麼還顯出那樣的柔弱無依,讓人楞頭楞腦地誤以為自己是你唯一的依靠呢?

我那短暫而萬般思忖的愛情,就這樣醒來了。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大同:康有為在瑞典



一百零一年國慶即將來到,看康有為對大同和革命的看法,別有一番滋味。

本片一半以戲劇,一半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特別的是找了同樣旅居瑞典的華人舞蹈家江青,以自身經驗與康有為當時避居海外的生命經驗對話,一世紀以來,華人為了追求理想遠走海外者不計其數。本片是香港導演陳耀成的作品,作為香港人來談這個議題,我覺得很有趣,也許相較於在兩岸成長的背景來說,他可以從更個人和超脫的角度去討論近代中國對大同理想的追尋方式。

片中呈現出的康有為,面相多元,是光緒帝的忠臣,是為了避難去國又飽覽世界的國際遊人,是期待中國(甚至世界)達到大同的知識分子,不論成果如何,他始終懷抱著他的信仰,而女兒康同壁,則是他在理念上最堅定的追隨者。

看革命,他是忠誠的保皇派,他認為孫文的革命會對當時的中國帶來極大動盪不安,因此主張君主立憲使中國漸進現代化,認為當時革命黨人為了號召革命,以民族主義大旗挑起漢人對滿人統治的不滿,將會撕裂中國原本就處於多元民族共存的局面,

看大同,他自有心中一套想像的烏托邦,期待將來的世界國界不再存在,只有世界政府,再無國家,他反對纏足,推行天足運動,提倡男女平等,甚至在當時就認為婚姻制度將不再可行,認為男女雙方可訂短期的「交好之約」,也前衛地在當時就贊同同性婚姻。

看漂流,他出逃十多年,常居瑞典,購買一島,名為「避島」,有如他心心掛念而無法實現的世外桃源,不得不逃,不得不思念中國,但多年遠居海外,也把自己的部分生命經驗和這個北歐小島緊緊連結再無法分開。

看自身,他矛盾糾結,既提倡男女平等,卻又為求子再納妾室,將其理想寫於「大同書」中,卻又認為當時中國無法實行其中思想,不願出版。(據片中所說此說影響毛澤東極深,並在文革時期大量發送)

除了天下之憂的國家社稷關懷,本片似乎更想呈現出康有為的生命和理想與中國近代史的千絲萬縷的糾纏,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切既矛盾又急速變動著,遠超出個人和社會所能控制的能量,他既想影響社會,卻又害怕這股力量會自己轉動得太快以致了吞噬社會,而對那許多與他一樣懷抱著大同理想的人,對那許多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足以翻覆社會的人,在最後以他和康同壁一段關於天人的對話隱喻:「人不知天,故不知為天人,始知,然後能為天人。」回到每個人自身,我們又懷抱著怎樣的大同理想去實現?望著怎樣的一片天?



備註:《大同:康有為在瑞典》藝術性較強,後來才知道另有一片《康有為二三事》,以較直白的方式探討他當時在瑞典小島上的生活,若對他在海外這段生活經驗有興趣,可找來比照觀看。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金屬與憂鬱的國度


計程車門關上時匡啷似快要解體的聲音,
窗玻璃不知在何方,
司機望向我,
你知道嗎?我這車不怕偷,
他得意地說,要發動的手續是很複雜的,
要先把這條線和那條線接在一起,再把那兩個開關打開...再按這個按鈕,
隱藏得可好了,
絕對沒有小偷弄得懂。
斬釘截鐵,毫不用擔心。
開車之前,他侷促起來,笑了一笑,
「Señorita,可以先付我錢好加個油嗎?」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