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Re/turn》─重返心的縫隙(台南人劇團蔡柏璋作品)


關於戲

「生命中的缺憾,會引領你到該去的地方」
「你以為正視自己的慾望是這麼簡單的事嗎?」
「我喜歡他,是因為他喜歡的是真正的我。」
「真正的你,很美。」

台南人劇團的「Re/turn」,蔡柏璋作品。
上面的每一句台詞,都不停敲打著觀眾的心。
這齣戲,講的只有一句話:「如果可以,請愛我最真實的樣子。」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最真實的樣子被接受,被自己、或被他人。因為害怕被拒絕、害怕失敗,而把真正的我掩藏起來,如果有一個人,願意跟你說,你不用改變你自己,現在的你,已經很美了,那有多好?

每一個劇中的角色,都反映出某一部分的自我,我們都有許多面向,有時候很想不顧一切勇敢地追求我們渴望的事物,有時候又充滿恐懼,害怕那未知的深淵,害怕別人的眼光。

女主角白若唯向至友Wasir生氣的大叫:「為什麼你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Wasir說:「我當然在意!我只在乎你的……和Peter的……然後,沒了。」對他來說,他只在乎那些真正重要的人的眼光。

寫故事時,我們第一個想的是:這是誰的故事?
對我來說,這齣戲是三個女人的故事。

簡嫚菁,是個很令人心疼的角色,她不是沒有勇氣,願意為了愛改變她自己的一切,為了追求愛情,她願意拋開所有的自尊甚至不去想退路,她只想要愛情,但是否正因為如此,無法得到真正的愛情?

白若唯,活在母親處處為她做好決定的人生,她沒有機會去犯錯、去成長,也因此無法學會在錯誤中承擔,在失敗中找到自己,久而久之,她漸漸變得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而不去正視心中真正想要的。

雷奕梵,她對湯境澤的愛來自於:他願意給予真正的她肯定,讓她做她自己。她愛他,他卻只愛男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讓他成為他自己,正是她唯一能愛他的方式。

我認為《Re/turn》雖是一部佳作,在故事場景細節各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導演的用心,看戲中也數度落淚,但事後回想起來,卻讓我感到整齣戲的完成度仍可以進一步提昇,主要是因為多支線的角色性格難以深入刻劃,某些角色在我回想時,對他具有什麼樣的面貌和個性、當下的衝突、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仍感到些許模糊,我無法真正理解他那一幕之前的人生。

儘管如此,導演試圖帶領觀眾回到心中面對自我的企圖心我感受到了,我們不斷被那些咒語般的話語往心上敲,逼迫每個觀眾思考:「如果可以,你想回到生命中的什麼地方?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關於我

一直覺得,最近這幾年才開始慢慢學會怎麼和自己相處。
也許是因為剛過30吧(笑),30歲之後,心情整個不同了。
慢慢接受自己的樣子,試著把靈魂一吋一吋穩穩的熨貼在肌膚上,讓自己從那種侷促不安的狀態中退出來,安置妥當之後,退後幾步說:「好了,你看起來很棒。」有時候看照片時,會突然發現自己可以笑得如此燦爛,甚至美麗。

青春期到成年之後的一段時間,我不喜歡照相,只因為認為自己在影像中的身影並不美麗,既然如此就不要留下這些蹤跡,多麼嚴厲批評自己的心態啊!在心中早有一把完美的標準尺,不完美的你,不符合我的理想標準的你,那樣的樣子不應該被留下,所以我曾經這麼不愛自己,對於很多事,那時候的我也不敢嘗試,有時候我現在心中疑惑,為什麼當時你連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都不敢?為什麼還沒做就先對自己設限,認為自己做不到?

這些年我遇到了一些總是懷抱著夢想,認為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的人,在他們身邊,你很難不被這樣的特質吸引,這是如此美好的特質,這樣的人耀眼極了,他們並不完美,並不是站在最有利的位置,也不總是獲得自己想要的,但他們總是誠實面對自己渴望的事物,認真地去靠近他們,直接而誠懇地去接受打擊,然後繼續向目標前進。


這樣的人,很美。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