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國合會找回去當志工的口試委員,大約就是十年前的這個時候吧,我看到國合會招募海外志工的廣告,因此去了尼加拉瓜當,一路走到今天,我常說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所以看到坐在我對面的面試者,回想當初的自己,感觸很多,那時候的我看起來是怎麼樣的?而現在變成口試委員,又是怎麼看的呢?
來面試的志工年齡分布很廣,從剛畢業到已退休,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20到30歲左右,還在尋找方向,或想到國外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想藉著出國的機會增強語言、離開舒適圈,因為剛畢業,通常專業知能會比較缺乏,但是年輕學習能力快、可塑性也強。另一種是已經退休,在專業方面已累積不少經驗,經濟和時間上都無虞,但覺得自己還可以貢獻社會,也想用當志工的機會到世界各地長期生活,深度旅遊。還有一種,是處在40到50歲左右的壯年期,這樣的人雖然還在工作,但可能家境好,或工作給予的彈性大,也因為長期在很穩定的工作環境中,會讓他們很想轉換環境,挑戰自己。
回想起來,我應該是屬於第一種人吧,當時剛畢業兩年,沒有在國外長期生活的經驗,抱著一些理想性,想去挑戰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想看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可能。
所以面試的時候,我一直想,對於專業背景普通,也沒有獨立生活經驗,一看就是還在尋找未來方向的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給他這個機會呢?我不確定他們的適應能力是否足夠,也許他們現在看起來不那麼耀眼,但有沒有可能這會改變他的人生,為台灣培育了一個國際人才?
但也得考慮,要做國際合作,多少要符合對方的需求,也必須有一定程度解決問題的主動性,不能總是讓人照顧,至少必須讓我感受到他是會思考、有彈性,也不會太過理想化的。對口試委員來說,面試時間那麼短,他們也想看到一些可以相信你,給你機會的證據,才能決定是不是要把這個機會給你。
我覺得對年輕人來說,到海外工作的方式很多,這是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很多當過海外志工的人,都會想繼續從事和國際事務有關的工作,坦白說,我自己不相信人會因為一年的海外生活,就從此找到人生方向,但我相信多少會更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一點,志工生活是一扇窗,外國人會藉由你更瞭解台灣,你也可以把這樣的經驗帶回來給你周遭的朋友。
從被面試者到口試委員,從原本對拉美真的毫無概念,到現在有一點點粗淺的理解,雖然稱不上是別人的榜樣,但也踏踏實實地走了一些路,做了一些努力,希望可以說沒有愧對自己!
(封面照片就是當初吸引我去報名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