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體驗做巴拉圭的Chipa!


328日星期三,巴拉圭聖週假期的第一天,我體驗了一件很有特色的事,就是做Chipa(發音是七帕)!

Chipa是什麼?他是巴拉圭人常吃的一種傳統食物(阿根廷北部部分地區也吃),聽說這名字是來自巴拉圭當地的瓜拉尼Guarani語,是用樹薯粉、起司、玉米粉、奶油、蛋、一點點鹽再加上提味的茴香製成,小小圓圓的很紮實,可以當早餐或下午茶,配著熱瑪黛茶或咖啡一起吃,非常對味。有一間特別有名的店叫Chiperia Maria Ana,只要有長途巴士經過都會在那邊暫停,讓店家上車賣Chipa,乘客通常也多少會買幾個帶在旅途中吃。

這件事的起因是放假前我跟當地人閒聊,問他們聖週要做什麼,有好幾個人跟我說會跟家人一起做Chipa,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在此之前我只知道這是很常見的食物,不知道有特定的節日要做Chipa

「為什麼聖週要做Chipa呢?」我從來沒在其他拉美國家聽過這件事。
「這是巴拉圭的傳統啊!」
「那……我可以一起去看看嗎?」厚著臉皮提出這要求,這種只有在巴拉圭才能體驗的事,真的好想去看看,還好他們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這天是在朋友的阿姨家做Chipa,其實我是第一次跑去巴拉圭人家裡作客,有點不好意思,但真的是一次很難得的經驗,我們到時,爐火已經生起來了,用的是傳統的半圓形磚砌烤爐,要用柴火加熱,平常也會拿來烤肉或做其他料理,阿姨一邊添柴,一邊很親切地跟我解說,通常是在聖週的星期三要製作Chipa,週四是最後晚餐日,巴拉圭人也會在那天的晚餐吃的比較豐盛,週五就是不吃紅肉的齋戒日,那天有些人就會以Chipa為主食。

工作分成兩個部分同時進行,一邊是準備烤爐,一邊是準備麵團,先燒柴把爐烤熱,等溫度夠高,就把柴火和餘燼清理乾淨,把捏好的麵團放在香蕉葉上放入烤爐,用餘熱烤個1015分鐘就好了。最厲害的是:完全不用溫度計或計時器!要怎麼知道溫度夠不夠或Chipa烤好沒呢?一切靠經驗,還有聞香味。

「若時間或溫度沒抓好,烤出來下面已經焦了但上面還是白的,我們會說這種沒烤好的Chipa像被嚇到一樣,臉都是白的!」阿姨笑說。

在燒柴火的同時,我們在旁邊捏麵團,可以隨意捏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小孩子會很喜歡這個部分,好像捏陶土一樣,可以玩得很開心,重點只有一個,就是不要做得太薄,以免一下就烤焦了。等到溫度夠,只見阿姨和阿嬤很俐落地在爐前忙進忙出,很熟練地用長長的麵包鏟把Chipa一個個放進爐內,我這個外國人忙著在旁邊拍照觀察,一邊發出讚歎聲,覺得每一樣東西看起來都很新奇。

過了一陣子,爐子旁慢慢飄出奶油香,打開爐蓋用手電筒往裡一照,Chipa已經呈現略帶焦黃的顏色,這樣就烤好了!
                                                   

這天天氣很涼爽,剛烤好的Chipa一咬下去很硬但內裡Q軟,帶著鹹鹹的奶油和起司香,越咬越香,我們配著咖啡一起吃,一邊聊了很久,很簡單安靜的一個下午。

其實Chipa的材料很單純,在超市也可以買到現成的麵團或做好的成品,但「還是自己家裡做的好吃!」「我們自己做Chipa只是因為我們想做,這是一個跟家人共度的時間。」阿嬤說。

這樣的快樂很單純,離開的時候我心裡充滿感激,他們都是第一次見到我,卻非常熱情地接待我,心裡也有另一種激動,因為學了西班牙文而能擁有這些奇妙的經驗,和這樣遙遠國度的人溝通,我也心懷感激。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那些與我相遇的人們─在機場


因為工作關係,三不五時都得跑機場,對我們來說是除了辦公室以外,最需要熟悉的地方之一。

我和M就是在機場相識的。

M是機場禮賓人員,聽說他們有好幾組人輪班,但我總是在半夜或凌晨遇到她,
她總是一身全黑長褲套裝,腰側帶個小腰包,頭髮梳得光亮整潔,戴副眼鏡,直挺挺地站著,隨時注意四周的情況,一對上眼又馬上給你一個微笑。這個機場不大,只有一個航廈,六個登機口,但即使如此,她還是會在我一抵達時先跟我說明,今天預計要使用的是哪一個貴賓室,甚至會帶我先過去走一次動線,以便等下接送機時更加順暢。

有一次我跟他閒聊時,問他在機場工作幾年了,她微微一笑說:
22年了。」
「哇!好久,你喜歡這個工作嗎?」
「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喔,雖然要24小時輪班,但是可以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重要人物,休假的時間也很彈性,可以見識到各式各樣的事情,非常有趣!」
「每次我到機場,若看到是你我也會覺得特別放心,」我也是真心地這麼說。
「謝謝你!你這樣說我很開心。」

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眼睛和微笑在發光,真誠地。
那天晚上雖然又是半夜兩點才離開機場,卻似乎被她這樣單純的熱情鼓勵了。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歸零

晚上10點,離開辦公室時我邊開車邊在腦海中大叫:「這樣讓人厭世的生活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什麼時候?!」

我希望,從現在開始,每天都至少做一件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把這件事帶給我的感受記錄下來,重新找回真實連結。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尋找


邁入30歲後半以來,我對於自己在人生中所處的位置和未來的方向越感焦慮不安: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卻還是覺得不快樂?沒有得到我內在的認可?
怎麼樣才會快樂?
怎樣才能獲得自由?
怎樣心裡才會感到踏實?

從這些問題都在問,我想要以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過下去呢?要怎麼找到存在的意義呢?我到底在乎什麼?

在內心很深的地方,這些問題一直存在著。我似乎一直在找答案,卻又沒有答案,只能從每天的軌跡裡一點一點去探尋觸動我的東西。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