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大同:康有為在瑞典



一百零一年國慶即將來到,看康有為對大同和革命的看法,別有一番滋味。

本片一半以戲劇,一半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特別的是找了同樣旅居瑞典的華人舞蹈家江青,以自身經驗與康有為當時避居海外的生命經驗對話,一世紀以來,華人為了追求理想遠走海外者不計其數。本片是香港導演陳耀成的作品,作為香港人來談這個議題,我覺得很有趣,也許相較於在兩岸成長的背景來說,他可以從更個人和超脫的角度去討論近代中國對大同理想的追尋方式。

片中呈現出的康有為,面相多元,是光緒帝的忠臣,是為了避難去國又飽覽世界的國際遊人,是期待中國(甚至世界)達到大同的知識分子,不論成果如何,他始終懷抱著他的信仰,而女兒康同壁,則是他在理念上最堅定的追隨者。

看革命,他是忠誠的保皇派,他認為孫文的革命會對當時的中國帶來極大動盪不安,因此主張君主立憲使中國漸進現代化,認為當時革命黨人為了號召革命,以民族主義大旗挑起漢人對滿人統治的不滿,將會撕裂中國原本就處於多元民族共存的局面,

看大同,他自有心中一套想像的烏托邦,期待將來的世界國界不再存在,只有世界政府,再無國家,他反對纏足,推行天足運動,提倡男女平等,甚至在當時就認為婚姻制度將不再可行,認為男女雙方可訂短期的「交好之約」,也前衛地在當時就贊同同性婚姻。

看漂流,他出逃十多年,常居瑞典,購買一島,名為「避島」,有如他心心掛念而無法實現的世外桃源,不得不逃,不得不思念中國,但多年遠居海外,也把自己的部分生命經驗和這個北歐小島緊緊連結再無法分開。

看自身,他矛盾糾結,既提倡男女平等,卻又為求子再納妾室,將其理想寫於「大同書」中,卻又認為當時中國無法實行其中思想,不願出版。(據片中所說此說影響毛澤東極深,並在文革時期大量發送)

除了天下之憂的國家社稷關懷,本片似乎更想呈現出康有為的生命和理想與中國近代史的千絲萬縷的糾纏,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切既矛盾又急速變動著,遠超出個人和社會所能控制的能量,他既想影響社會,卻又害怕這股力量會自己轉動得太快以致了吞噬社會,而對那許多與他一樣懷抱著大同理想的人,對那許多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足以翻覆社會的人,在最後以他和康同壁一段關於天人的對話隱喻:「人不知天,故不知為天人,始知,然後能為天人。」回到每個人自身,我們又懷抱著怎樣的大同理想去實現?望著怎樣的一片天?



備註:《大同:康有為在瑞典》藝術性較強,後來才知道另有一片《康有為二三事》,以較直白的方式探討他當時在瑞典小島上的生活,若對他在海外這段生活經驗有興趣,可找來比照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