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邁可.桑德爾
- 原文作者:Michael J. Sandel
- 譯者:吳四明、姬健梅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2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341965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買賣嗎?企業捐款給大學就可以以大老闆的名字來命名學校大樓,買下壹傳媒的老闆不開心地說:「我出最多錢,為什麼不能說話?」有人把買絕症病患和老人的壽險保單當做一種投資,只要對方死了就可以獲利,會不會令人毛骨悚然?還有,爭論了多年的老話題,賣淫和買賣大麻究竟該不該合法?
當我們身邊的一切迅速地被財團化、商業化時,Michael J. Sandel在本書中,提出溫和但深刻的批判,他舉出各式各樣的例子,告訴我們市場是怎樣全面地滲透進我們生活中的非市場基準和道德面向,在我們甚至還沒有察覺的時候,很多東西就已經快速變質了。
市場有何問題?為何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市場?其中最大的關鍵點就是:市場的侵蝕性傾向,當我們為生命中各種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時,有可能會導致其腐化,因為,市場的迷人(同時也是可怕之處),在在於市場不批判帶來滿足的選擇,他不帶有價值判斷,只要有人願意出售,經濟學家唯一的問題就是:「多少錢?」[1]當一切都待價而沽,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起了巨大的改變,當我們在做決定時沒有考慮到市場的道德限制,而放任市場力量的無極限擴張,我們就會從「擁有」市場經濟,逐漸「成為」市場社會。兩者差別在於:市場經濟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建立生產性活動可貴而有效的方式,市場社會則是一種生活方式。[2]換句話說,在前者中,我們支配市場,而後者則代表了市場支配我們。
書中舉了一個將接受難民這件事市場化的例子,剛好和我之前在「全球化與國際移民」課堂時所討論的東西相關,我所讀的文章一再提出,在接受難民過程中,自利和道德的兩難。接受國有自身的資源限制,難民有他們的需求,因此當國家接受難民,可以讓他達到一定程度的自利時,難民比較容易被接受,自利和道德雖有時衝突,但也有可能重疊,這種利益有可能是政治上的利益,但也可能是國家的道德高度受到認同及讚揚,政治難民較經濟難民易被接受,就是因為普遍認為難民受到政治上的迫害的優先順序是高於純粹追求改善經濟情況的難民,國家若不願意接受政治迫害難民,所受到的抨擊會比不接受非法移民來得高。
我們無法完全抨擊國家拒絕難民,因為我們將接受難民視為一種道德,是國家自身意識到作為人類社群的一份子,願意基於人類的社群主義道德,共同承擔部分責任,接受並照顧其他地區受到迫害的人,但是,如果我們讓市場的手伸進來提出金錢「誘因」,將難民規劃成一個國際市場上的財貨,希望藉此提高難民被接收量,結果會如何?比如:由某個國際組織規劃難民配額,每個國家分到一定數量配額,若是國家不願意接受難民,他們可以自由買賣難民名額。假設若A國分配到兩萬名難民,但A國不想接收,現在有一較窮的B國願意藉由接收這些難民獲取金錢,就可由A國付錢給B國,並將難民送往B國。
這個提供了經濟誘因的市場,聽起來有點可怕,難民就像是被買賣的物品,沒有人問他們想去哪裡,甚至像是被國際間踢來踢去的核廢料,只想用錢把難民丟去較窮的國家,而窮國則藉由接收他們換取金錢,嗎?換一個場景,這也是我們在氣候議題上正在進行的機制,已開發國家藉由碳排放權的交易,透過投資的方式將原本應由自身負擔的減量責任,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差別只在於二氧化碳沒有國界,無法和人的走向相比,所受到的道德壓力較低,但相對來說,作者認為我們只是採取了妥協的態度,讓某些人可以用付費的方式去減少原本該承擔的責任,當然,如果不這麼做,也許有些人根本連這個遊戲都不願意玩,這也是有可能的。
於是我們陷入兩難,在我們決定是否要將某項財貨商品化時,要考量的不只是效率及分配的正義,我們也必須要問:市場基準是否會排擠掉非市場基準?如果是的話,這是否代表了值得我們關注的某種損失。[3]在難民的例子,以及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各種例子中,都可以讓我們思考,生活中有許多種價值,我們是否真的要讓市場決定一切?
普遍來說,人們對於市場的內涵抱持有公平性觀點及腐化觀點兩種主要立場,持公平性觀點者認為市場的交易成立與否應該建立在「個人同意」的理想,也可以說是在公平的基礎上所達成的個人同意,在此情況下,市場尊重選擇的自由,並不對人們想交易的財貨是否應被交易提出質疑,而尊重個人想交易的意願,對於賣淫合法化的概念可以在這樣的概念中解釋,因此注重採取公平性觀點的人並不反對賣淫合法,他們認為不道德也必須是反對的是在交易的過程中,有人是因不公平的、被脅迫的、非自願的因素而決定進行交易,這就不符合他們的道德理想。
但持腐化觀點的人則不同,他們是先去考慮財貨本身的特性是否可以被拿到市場上交易,他們認為特定的道德或公共財若是被拿到市場上交易,他本身的價值就有被腐化和貶抑的危險,因此根本就不應該被交易,而腐化的爭議不會因為成立公平的交易而消解,在公平或不公平的交易中都會有腐化的現象。[4]
而作者也觀察到,當人們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時,給他們錢反而會貶低或「排擠」他們內在的興趣或承諾,而減弱了他們的動機。[5]為什麼將所有東西都市場化會造成問題?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年代,把所有的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裕之人與收入不豐之人漸漸過著隔離開來的生活,他們彼此的生活越發隔閡。[6]如果我們可以買到所有的東西,可以把一些原本因為無私、付出和正義所採取的行為標價,這些價值會不會逐漸消失不見?會不會與魔鬼的交易其實也離我們沒有想像中的遠?作者最後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值得所有人思考:「所以問題在於,我們想要如何共同生活?」
的確,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價值,這也是多元文化之所以珍貴的原因,作者本身是一個社群主義的擁護者,他也許是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提醒,當我們作為人類整體的一份子,是否有一些珍貴的東西,是跨越國界、不論種族,只要是身為一個人,都會共同感受並理解的,我喜歡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作者只是提出問題思考而並不過度說教,以我個人來說,我相信這樣的東西是存在於人心中的,我相信人的相似性大於相異性。因此,我相信會有一些東西,是我們認為應該是錢買不到的,對照最近媒體壟斷的新聞,心中百感交集,這的確不只是單一社會所要面對的問題,每個人都需要好好思考,自己希望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