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海外的技術團專家和技師們,出現在我們所住的國際會議中心,他們從駐地國飛回台灣,除了和家人相聚,也即將在這兒住下,開始為期兩週的專業課程進修,由於吃飯時大家都會在餐廳碰面,我們志工們也探問著自己駐在國的專家,先拜個碼頭,詢問該國的狀況,我也遇到了從尼加拉瓜回來的潘專家,將來自己一個人出國生活,可還得麻煩團長或專家們多照顧了呢!
很快地,今年要派出去的一百二十位外交替代役男也即將住進來,想來到時將近兩百人的陣仗會讓這裡熱鬧非凡,而包括海外技術團、我們海外服務工作團、以及外交替代役男,都屬於國合會派出去的技術合作人員。
我們所屬的單位,全名是【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屬於外交部,是依照立法院通過的設置條例所設立,難怪秘書長也說,這是個不像基金會的基金會,實質上他是官方單位,但囿於台灣的外交處境,因此無法像其他國家,直接以國際合作或對外援助署的名義與他國互動,負責的業務包含對外貸款(據說我們給邦交國的主要都是有償貸款,一旦斷交他們都得償還且都有催討回來)、技術合作、國際人力等等。
這段期間內,陸續見到了專家、休假回來的役男和以前的志工們,很奇妙的是大家都一起回來這裡,好像是大家的家一樣,志工們在這裡渡過了受訓的青澀時期,然後各自前往駐在國,開始單槍匹馬地面對異地生活的一切。
雖然我還沒出國,也不認識他們所有人,卻覺得非常親切,他們也很樂意跟你分享經驗,聽說這是一條孤獨的路,也許是因為知道大家都是要離鄉背景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的人,都會有類似的艱難,技術團的專家們,是六年一任,兩年才能回台灣休假一次,那天聽到他們說,家裡有時也不諒解他們,為什麼要選擇了一條如此辛苦的路,錯過了很多與家人相聚或告別的時刻。
現在身旁的同伴們,一個月多之後我們就要各自飛赴世界各地了,加油吧!大家!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人在組織中如何生活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接受過的社會科學教育,讓我常常在觀察人類活動時,傾向先用抽離的通則方式去思考,再去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常常思考工作中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對組織到底是抱著何種信念? 我相信組織能為人帶來成長,讓個人獲得他想要的嗎? 我相信,但也不完全相信。 個人需要時...
-
這幾天被國合會找回去當志工的口試委員,大約就是十年前的這個時候吧,我看到國合會招募海外志工的廣告,因此去了尼加拉瓜當,一路走到今天,我常說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所以看到坐在我對面的面試者,回想當初的自己,感觸很多,那時候的我看起來是怎麼樣的?而現在變成口試委員,又是怎麼看...
-
趁著去東京旅行的機會,順便去聽了插畫學校「青山塾」的說明會,說明上寫著:「請帶自己的作品來,作品尺寸形式不拘。」打包行李時,於是特地把幾本速寫本收進了行囊。 會知道這間學校,是因為其中授課的木內達朗老師去年底參與了 Visual Taipei 的插畫展,當時他的作品非常...
-
眼前這個叫發電機的龐然大物 轟隆隆的運轉著 這體積 可以住人了吧 儀表板上的油表指針 慢慢指向枯竭 南美大陸果然熱情 電流 像見到暗戀對象漏拍又突然加速的心跳 來去不定 一瞬間 螢幕熄滅 四周傳來一片哀號 沒想過 人生中有機會和這樣的龐然大物 相遇 機器已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