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是個驚喜,他所寫的《愛瑪》、《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和《創造力》這三本書有很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甚至難以想像這是同一個人寫的。
很多人只看過依據他最有名的作品拍攝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我從未看過她的書,直到朋友推薦給我他在TED Talk的演講,她講到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意外大獲成功後,身為創作者如何面對之後的作品可能不受好評的恐懼,害怕失敗的擔憂,最終創作者必須知道自己的「家」在哪,知道自己為何創作,這些外界的評價不管好壞,創作者都只能回到自己的「家」,「家」指的是創作者的安身之所,也就是不管如何,創作者能做的就是持續創作,為自己創作。我在youtube上尋找這個人的訪談,每一個訪談都非常機智、誠懇,看完這些youtube影片,我馬上愛上她,對她的作品產生好奇。
《創造力》(Big Magic)
我受她吸引,是因為聽他談論有關創作的事,我迫切得想知道她關於創作的一切秘密,所以這是我第一本找來看的書,看完之後我很確定這本書我時不時會回去重讀,她為創作者提供很務實的建議。她提出幾個理論:
一、 靈感會自己尋適合的創作者:作品想被完成,會自己尋找適合的人,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把創作的好壞責任完全想成自己的事,你所要做的,就是承諾會把時間投入創作,讓靈感找到你。他把這種與靈感相會的過程稱為「euidaimonia」(善魔纏身),我們無法知道這位大神什麼時候要來,只能不斷努力創作,等待他來臨。
二、 任何人都可以是創作者,要過創意生活,你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許。
三、 創作並不是為了助人或要改變誰,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光是追求所愛,你就會不小心幫到人。
四、 你不需要非得當全職藝術家才有資格稱自己為創作者。
靈感會自己找創作者,這是一種帶有一點「神性」的說法,這說法讓創作者的角色退後一點點,靈感才是主導者,創作者只是通道,這樣一來,也不用為自己創造出不甚滿意的作品懊惱,你只需要持續努力,做不好的時候還可以怪大神,下次創作可以做好一點嗎?此外,不需要那麼多框架去定義自己有沒有資格,有創作力的並不是只有特定的人,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有創作力,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也有意義,寫作和畫畫讓我快樂,讓我能投入到心流中,這樣的創造就是有意義的。
有些人會提到他創作是為了想讓這個世界更好,帶著助人的心態,他卻覺得不需要帶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會影響創作者的出發點,你只需要真誠去追求所愛,就能讓其他人感到共鳴、受到感動,這就是你幫助世界的方式。
至於要用創作養家付帳單?那是另一個問題。
她形容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向宇宙承諾要持續創作,宇宙也以創作獲得的快樂回報,但是,宇宙從來沒承諾,你的創作一定會受到大眾的肯定或是得到金錢回報。她也直接了當的說,不要亂辭職,很多人因為執著於要全職創作,反而讓自己在金錢上壓力太大而扼殺了創作力。
這本書卸下了我心中一些重擔,以前的我太以自己為中心,太在意結果,太有意識地覺得這些是我的作品,覺得自己寫得不好、畫得技巧不好,工作太忙沒有很多時間寫作畫畫,這樣的我有資格宣稱自己是創作者嗎?
當然有。
現在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算是一個創作者嗎?我寫出了我受到觸動,想和別人分享的事,我想,應該算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